簡單記一下這次求職時的一些心得。

在求職的時候,有一些問題很常被問到,像是:

  1. 你這次求職想看一些什麼類型的公司?
  2. 你的職涯規劃是什麼?
  3. 你在工作上的目標是什麼?

有些問題我以為我知道答案,但沒有,我不知道。

舉例來說,一開始我都說這次求職沒有特定喜好,想要到處看看,所以公司類型都可以。想要到處看看是真的,但是都可以是真的嗎?這次也看了博奕業,但如果拿到 offer,我真的會去嗎?可能不會。如果公司很遠在南港,我會去嗎?也可能不會。

一開始也看了滿多小公司,直到真的面試之後才發現,小公司我真的 ok 嗎?還是我這次其實想要找比較大一點的公司?我不知道。

沒有限制是一種自由,但也是一種困擾。

你想找什麼職位?資深前端工程師?好啊。那如果有 team leader 的位置呢?好啊,也可以試試看。那如果是全端呢?好啊,我也不排斥。到處看看是好事,問題是最後要怎麼做選擇。因為最後能選的只有一個,沒有什麼我全都要這種事,很多工作條件是互斥的,不相容就是不相容。

小公司有小公司的好處,人少,但是自由度高,而且有機會可以跟同事們一起創造出公司文化,有種一起打拼的感覺,但缺點就是人少,比如說像我以前待的 team,只有我一個前端,碰到問題根本沒人可以討論。有人可能會說:「阿公司這麼大,你可以去找其他 team 的前端啊」,但是我想找的是平常工作上就會交流的同事,討論機會可以更頻繁。

團隊成員比較多的公司也有好處,就像我上面提到的一樣,有機會可以互相討論,就算不討論好了,也有機會可以看到其他人寫的 code,至少有人一起做同樣的事,不會從頭到尾都在單打獨鬥。但相對應的缺點可能就是自由度比較低,而且人一多就會有人的問題,而不只是程式的問題。

繼續往前端走也有好處,可以繼續精進自己的前端技能;往管理職走也很不錯,但在技術上進步的幅度就少很多,主要精進的是一些軟性技能;或是往全端走,增進對後端的了解,提升技術廣度。

進去一個技術要由舊換新的團隊,可能要同時維護兩個框架,然後慢慢從 A 框架移到 B 框架,雖然聽起來很麻煩,但如果順利完成,就像吃了經驗加倍卡一樣,經驗值暴增,而且同時熟悉兩套框架。若是進去一個技術很現代的團隊,可以學習到最新的技術,熟悉最新的工具,而且沒有舊的程式碼的包袱,也是很不錯的一件事。

做直播?我可以把以前做直播時想做但沒做到的事試著在這份工作完成,讓平台變得更好,並且解決一些可能碰到的效能問題。做博弈?對我來說是個全新的領域,可以一窺神秘的博弈業,熟悉這個產業;做電商?業務邏輯應該滿複雜的,雖然很煩瑣,但可以學到怎麼樣處理比較複雜的需求。

這就是我碰到的困擾,因為生性樂觀,每一種我都可以找出優點給你看。

就算看起來是屎缺,我都會覺得若是我能改善環境並且克服挑戰,一樣是件很值得而且效益很高的事。或許理想是理想現實是現實,或許我改善不了,或許我太天真,不過那也沒什麼,離職就是了,我也沒什麼損失。

在這次的求職過程中,我時常想到進擊的巨人裡面的一句話:

什麼都無法捨棄的人,什麼也改變不了。

或是想起了之前聽到的時間管理心法:

時間沒有管理,只有取捨

也想到了以前學生求職時,跑來問我手上的幾個 offer 應該怎麼選擇的事,或者是批踢踢的軟體工作版的請益文。

最後勢必要做選擇沒錯,這個大家都知道,可是選擇的依據究竟是什麼?這真的是一件困難的事。而我這次得出的心得是:「就算你心中有個標準,那也不一定是真的」。因為有些東西,擺在你面前的時候你才會知道你想要它。

舉例來說,可能對很多人來說都先把博弈業拿掉,可是如果年薪比你拿到的最高的 offer 還多出 50 萬呢?這時候就說不準了。我一開始說我想在前端領域再精進,但如果有一個薪水高很多的職缺讓我做全端,我會接受嗎?搞不好也會。

我也跟獵人頭說南港太遠基本上不考慮,但如果南港那間的缺我真的很有興趣呢?那我還是很有可能會去。

這不只是錢的問題,也是標準會變動的問題,有些點你可能一開始沒有想到,想到之後你的標準也一起改變了。像是我前面講的小團隊的問題,一開始只想到大團隊在工作上的交流可能比較多,討論也比較多,但通常就是專注在工程上;可是小團隊雖然技術上的進步可能沒那麼多,但搞不好你可以管到公司的徵才流程上面,做一些自己一直很想做的改善,思考的面向就不同了。

對我來說,到每一個地方都可以成長,只是成長的速度跟面向會有所不同,而這件事是很難量化的。

這一次求職有拿到了兩個 offer,最後就是這兩個在做決定,而且這兩個的型態完全不一樣。A 是小公司小團隊,做管理職,可以往技術的廣度去走,而且自由度很高,可以把徵工程師這塊都給我管,讓我來找人,創造自己想要的徵才文化;B 的團隊大很多,做的是工程師,讓我繼續往前端這塊精進。

就跟我前面講的一樣,兩個都很好,兩個都有優缺點,選 A 就是往管理走,選 B 就是往技術走,而我是小孩子所以只能做選擇,沒辦法全都要,這兩條路是完全不同方向的選擇。

那最後我是怎麼選的?

就擲硬幣,出現人頭就去 A,出現字就去 B,最後出現字,所以就去 B 了。喔對了,在擲硬幣之前請大家先確認自己手中的硬幣是公正硬幣,才不會偏頗特定一邊。

沒有啦,雖然我確實看過有文章建議大家擲硬幣,但儘管很難選,認真想個幾天,還是可能會有答案。或者應該要這樣說,決定答案並不是一個 1 或 0 的過程,而是 0~1 之間的拉扯。

舉例來說,如果 A 代表 0,B 代表 1,起始點是 0.5(兩個都同樣想去),可能今天你想到更多 A 的優點,就變 0.3(離 A 更近),隔天發現 B 也一樣,就回到 0.5,後天覺得 B 更好,就變 0.8(離 B 更近)。

直到發生以下三種情況,才會下決定(有些人只有出現 1 的狀況才會做決定,所以才會猶豫很久):

  1. 心中的天秤數字出現 0 或是 1,某一邊大獲全勝
  2. 某一天突然決定不想了,直接根據當時的數字選擇更靠近的那邊
  3. 數字穩定傾向某一邊持續個幾天,於是決定選擇那一邊

而我最後做決定,是因為出現 3 的狀況。

在考慮的那幾天,我一直在想自己到底想要什麼,是錢嗎?頭銜?自由度?成長性?不是,這些都不是。

最後我想到了我在職涯發展上的一個缺憾,一個我一直想補起來的缺憾。因為過往都在小公司工作,人數不多,就算是大公司,團隊裡的前端也就我一個,第一份工作沒有專職前端,第二份工作一個,第三份工作三個,以上都是包含我在內的人數。

所以我的缺憾就是:「沒有跟我覺得很強的前端同事一起共事過」。以前的同事當然都不錯,但我並沒有那種「哇,這個人超強」的那種感覺,我想要找到這種環境,想要找到這種同事,想要體驗這種感覺。

所以我最後選擇了 B,繼續當個工程師,因為團隊比較大而且一直在積極徵才,我覺得很有可能可以填補我上面說的那個缺憾,跟很強的同事一起工作。

對我來說,這是目前我最在意的。

所以求職也是一個很好的思考的過程,邊求職邊面試,邊想說自己到底想要什麼,到底什麼是重要的什麼不是。這是個加速認識自己的過程。

職涯目標

談完了那些我猶豫很久也不太確定的東西,來談點我確定的,那就是我的職涯目標。

我的職涯目標只有一個:成長。

可以是技術上的成長,可以是管理上的成長,只要能成長就好,目前沒有偏好特定面向。

然而在談目標的時候,有滿多公司喜歡談「個人目標」,就是撇除工作不談,你在個人的未來上想要獲得什麼,想要達成什麼事情。這邊我都直接回答我沒有長期規劃,沒有就是沒有,我不會去思考說我 40 歲想變什麼樣子,然後再反推回來。

我喜歡隨波逐流,且戰且走,對我來說這樣才比較有趣,所以我也不知道之後會變什麼樣子。若是談到個人興趣的話,會繼續做教學,之前那樣白天上班晚上弄教學,是我覺得滿適合我的生活方式。

這時候就有些公司會問說:「那來我們公司上班,要怎麼幫助你達成個人目標?」,我的回答是:「不用,而且拜託不要」,我的目標可以分為職涯上跟非職涯上的目標,前者是成長,後者是我喜歡做的事情,兩者是可以完全切開的,而且我也不想要公司管到後者去。

教學那些做興趣的事我自己可以管好,我從來沒有想過也不希望公司在這部份能幫到我什麼,我不需要。在工作上我追求的只有個人的成長,公司只要能滿足這個就好,其他非職涯上的目標公司不需要擔心。

上面講的事情之前沒有特別想過,所以一開始回答的時候可能沒那麼清楚,但隨著被問的次數變多,有把自己的想法整理得越來越好。就跟我前面所說的一樣,求職是個加速認識自己的過程。

這次得到的心得差不多就是這樣了,期待下次求職時會出現更多不同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