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想法其實原本不打算寫出來的,至於原因嘛,應該是因為不想讓別人看到這一面吧。或是說,當有些事情我覺得是我自己的問題的時候,就會不想寫出來。

但另一方面我又覺得寫出來之後自己會比較好過一點,就有種「我連這個都做得到了,還有什麼可以阻擋我」的感覺。不過與此同時,我還在猶豫有些想法要不要寫出來,畢竟當你知道這邊已經是個超過一萬人追蹤,身邊也有朋友跟同事在看的部落格的時候,這裡就不再是樹洞了。

2021 年,總覺得大多數時候都是在疑惑中度過。其實有時候我很好奇,有些人是不是對自己沒有一丁點的懷疑?以我自己來說,我依舊還是偶爾會懷疑自己的能力,是不是能夠配得上我現在的位置,對於工作上或生活上的某些決定,也會懷疑自己這樣做是不是正確的。

我很好奇其他人是怎麼想的,是真的對自己有百分之百的自信,還是只是沒有把那一面展露出來?

來談談標題,這個標題其實我想表達的只有「矛盾」兩字而已。前陣子我發了一篇《想變成的模樣》,裡面提到我想成為的樣子:低調的強者、把規模做小跟降低物慾。

但我開始懷疑起自己所寫下的東西,是不是真的。

有一種情緒在我以往的人生中很少出現,但近幾年卻越來越常,常到一個我已經無法忽視的地步了,叫做「嫉妒」。

我有認真想過這種情緒的起源是什麼,為什麼會有這種情緒出現,其中一個可能性是:「不夠好的自己」,因為覺得自己本來可以做到 90 分,但是只做到 60 分,而我看見其他人做到 90 分,就會覺得「自己明明可以做到那樣,但為什麼做不到?」,於是開始羨慕嫉妒起了做到的那個人。

或也可能是另外一種,真的是嫉妒他人的情緒:「我覺得他明明就沒那麼厲害,為什麼可以過得比我好」(來源

前者聽起來像是有點完美主義,要把自己做到最好,後者則是純粹的嫉妒別人,無論是哪一種,都是我五六年前想像不到自己會有的樣子。

前幾天的某個時刻,我才突然意識到「認識自己」並不是一次性的,並不是說你在 18 歲時覺得自己真正認識自己以後,就這樣定了。因為所謂的「自己」是會改變的,所以「認識自己」是一個永無止盡的過程,可能 18 歲時認識的程度是 80 分,過了一年變成 90 或是 70,就算到了 100 分,也不能保證往後都是 100 分。

因為自己會改變,所以必須不斷重新認識自己。

雖然說我知道「堅定地看著自己」似乎就不會在意其他人,但不得不說這真的滿困難的。

而我也在想所謂的羨慕與嫉妒產生的瞬間,是否就代表你對某個目標是有慾望的?舉例來說,假設聽到某個朋友因為投資之類的大賺一筆,財富自由了,那我會覺得羨慕,想說:「哇,好棒啊」

而會有這個情緒,是不是因為我也想變成那樣?那如果我也想變成那樣,是不是就跟我之前所提到對金錢沒有這麼大的慾望相互違背了?會不會其實我內心深處也是那樣的人,渴求財富自由,但我壓抑著這個慾望,假裝自己不是?

還是說我真的不是那種人,只是受到周遭環境影響,才有了羨慕的想法?

不過無論如何,我覺得最難受的還是「意識到真實的自己跟想像中的自己不同」,多數時候我可能都在抗拒,說著「這不是我」,而不是坦然接受自己跟自己想的不同。看來有時候對自己誠實是件難事,因為連我都搞不清楚怎樣算是誠實了。

同樣是在那篇文章,我說了我想開那種「我家巷口屌打」的雞排店,不需要變成連鎖店,不需要全世界知名,只要在我家巷口很有名就好。以前我也說過我想把規模做小,我不想做大,因為我覺得做大以後可能會失去一些很寶貴的東西。

但我最近開始重新思考這個問題,我這樣做的目的是什麼?會不會到頭來只是我自以為是的無病呻吟,其實做大根本沒什麼不好?會不會這其實是必經的過程?

舉例來說,像我的程式教學平台 Lidemy,如果真的是為了學生好,那似乎做大以後才會有更多資源,例如說更多的學生投入,就會有更多錢,就能產生品質更好的課程,找到更多的企業合作,才能產生正向的循環。要把整個產業做大,才能整個提升起來。

那為什麼我會抗拒這種循環?

以前我有寫過一篇,裡面在講我不知道「知足」跟「畫地自限」的差別在哪裡。做到某個程度就停止,這叫做知足常樂,還是畫地自限?是因為不想前進而把自己困住,還是覺得這樣就足夠了,而不再前進?仔細想想的話,這問題的答案似乎在於自身,看自己是否真的因為這樣就能滿足。

我想,對我來說,最大的困難大概是我自己也不知道這問題的答案。大多數時候我認為這樣就足夠了,所以我不想繼續做大,但如果真的是這樣,那看到其他人的成就時的那種羨慕與嫉妒的感覺,又是從何而來呢?

這篇文章是少數時間跨度較大的文章,上面那些寫完以後過了大概兩個多月,有了一些新的想法。

想到了一個把自己做大的額外好處,就是影響力。當你越有錢或是越有身分地位的時候,通常都能發揮更大的影響力,如果能夠善用這些影響力,是不是就能讓社會變得更好一些?

例如說如果我沒有存款又背了一堆債,在碰到無良雇主違反勞基法時,我可能也沒辦法檢舉他,因為那代表我會失去這份唯一的收入來源,也不一定找得到下一份工作,所以我只能繼續被欺壓下去。

但若是我今天經濟穩定,並沒有這種困擾,我大可搜集證據以後直接離職,順手檢舉公司違反勞基法。又或者,假設我看到某個國小要出國比賽但沒有公司願意贊助,而我已經財富自由衣食無慮,就能夠贊助他們出國比賽,幫助他人達成夢想。

或是再舉一個例子,假設有些人很明顯就在騙錢,我也掌握了證據,如果我是個無名小卒,那我出來爆料不一定會有人相信,但若是我有了一定的身份地位或是追蹤者,就能發揮自己的影響力,把它用在好的地方。

雖然說要幫助他人,較高的社會地位與寬裕的經濟並不是必備條件,但不可否認地,如果有的話,似乎就有辦法幫助到更多人,把影響力用在幫助他人身上。

不過我想了想,這最後應該還是取決於自己想要怎麼做。

有時候我覺得自己陷入一個無意義的拉扯之中,我希望得到外界的認同,卻又覺得只要自己認同自己就夠了,可是又沒有辦法百分之百肯定自己,堅守自己的立場。就像我上面提到的那樣,如果我對自己的理念有著充分的信仰,是不是在聽到別人傳教時,就不能有一丁點的動搖?

不過我想,以我的個性來說,搞不好這些問題永遠沒有答案,只能一直在這種猶豫的心態下繼續生活,或我猜自己搞不好還需要更多時間搞清楚自己到底想幹嘛,畢竟這種比較內心的東西,通常我寫著寫著,都不知道自己想要表達什麼了。以前如此,現在也是如此。

以我這種自認為務實的人來說,儘管前面講了一大堆我自己也不知道答案,甚至連自己也都還沒想清楚的東西,最後還是希望能幫自己找到一個解答。這個解答可以不必是恆真的,它不必是問題的最終解答,但它需要讓我能暫時放下那些我也不知道的問題,有個目標可以往前。

或許這個暫時的解答還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吧,不管我的目標是大是小,或根本有沒有目標,還是有些事情是我想做的,或許現在我能做出的最好選擇,就是把那些我自己想達成的小事情做好。至於之後會怎麼樣,我也不知道。

喔對了,我覺得光是「把自己想做的事情做好」就是一件很難的事了。

有些事情你以為你想做,但其實搞不好內心深處不是這麼想,就像很多人都想減肥,但能付諸行動並堅持下去的可能只有一兩成或是更少,或許代表著他們內心深處覺得沒有減肥也沒有差,維持現狀也還 OK,因此沒有強大的動力推著他們前進。

這篇斷斷續續寫了兩三個月,但就跟以往同類型的文章一樣,屬於一種「我也不知道自己在寫三小」的狀況。總之,我就是想把此刻模糊的想法記下來,畢竟寫東西對我來說是種休閒娛樂,就像有些人藉著打電動放鬆一樣,這就是我的放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