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幫不知道這篇在寫什麼的讀者補一下脈絡。

我有在做以求職為導向的程式教學,為期半年的課程最近差不多快結束了,學生慢慢開始出來求職,找尋前端或後端工程師的相關工作。

因此最近有一些心得,想說寫在 Medium 記起來。

談薪水

我會依據自己所知道的市場狀況以及上一期學生的求職狀況給大家一個薪水範圍,讓大家在開價的時候能夠參考。

我給的範圍是 40k~50k,這是一般學生的參考範圍,如果表現更好的話可以再往上提升。

但後來我發現到一個小問題,那就是有些公司不一定能給到這樣的範圍。讓我一度思考說到底是哪個環節出了差錯,會不會是我用「老師濾鏡」去看學生,覺得自己教出來的學生一定比較厲害,所以高估了他們?又或者是帶了半年的學生有感情了,才會希望他們可以拿到比較高的薪水?

仔細想了想,的確跟帶了半年有關,但理由不是上面這麼膚淺。

以大多數公司的面試流程來講,講求的是效率。希望在一兩次,總時長不超過三小時的面試裡面確認這個人是否合格。以這種情況來講,考什麼就變得相當重要。

前端工程師最常見的就是考一些 JavaScript 常見問題,把 hoisting、prototype、coercion、this、scope 全部拿出來問,以此判定這個面試者是否合格。

我不否認這是一種判定方法,也認為這種方法可能真的是公司想要的,是面試官肯定並覺得有價值的。但若是我來當面試官,我會想要測驗出更多面向,而不是只著重在這些比較制式化的考題。

以上面的考題來說,可以測得出來面試者對這些 JavaScript 核心概念是否熟悉,但測不出來「解決問題」的能力。

那如果想測這個應該怎麼測?以 Stripe 以前的面試流程(現在有沒有改我不知道)為例,會有兩個小測驗,第一個會給你一個有 bug 的 open source project,要你把這個 bug 修掉。第二個是給你一個需要重構的專案,讓你盡可能去改善它。

這個面試流程就很貼近工作,就能多少鑑別出面試者在工作上的表現。

或是 Automattic(Wordpress 背後的公司)的面試流程,到最後一關還會先讓你跟他們合作一個有償的 project,藉此機會看看是不是適合一起工作。

有人可能會想說我怎麼都舉一些大公司,大公司有錢有時間,當然可以做這麼多東西,小公司就是沒資源,所以只能採用最快速且有效率的方法。

但我覺得就算公司小也可以想一下其他方法,比如說現在就有滿多公司會在面試前先寄一個小作業讓面試者寫,寫完之後根據作業內容決定要不要找來面試,我覺得這樣就是不錯的做法。

如果面試者覺得太花時間,公司也可以讓面試者自行提交作品當作審核標準,我認為也是 ok 的。

好,講了這麼多,這到底跟我學生有什麼關係?

我想講的是:

我在學生身上看到的,是很多公司在短短的面試流程裡面看不到的。

我看了學生半年,改了半年的作業,我知道這個學生每次交的作業都會考量到一些 edge case,知道他的 code quality 不錯,知道他會自己研究新的技術並試著實作出來,也知道他通常都可以自己 debug 不必來問我問題,就算問我問題也能問出個好問題,而不是不知所云要人通靈。

而且最重要的是,我會願意跟他一起工作,我會希望跟他變成同事

因為我看到了這些,所以覺得這些學生有這個價值。但很多公司看不到,而且在面試流程中也很難展現出這些特質,因此公司給的價格就不一樣了。我這邊並沒有要責怪那些公司的意思,畢竟他們看到的就是這樣。

我只是會多少覺得有點可惜,可惜這些特質沒有被人看見。也有可能是學生不懂怎麼表現出來,身為導師就需要去想一下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改善這個現象。

談拖累

因為這個計畫沒有很知名,所以如果履歷上有寫而且面試官有注意到,通常都會好奇問一下計畫內容之類的。也因為學生人數不多,若是有其他同學也面到同一個面試官,多少也會稍微提一下。

然後有些面試官可能聽到導師是我以後就會表示有聽過我,或是看過我寫的文章。若是學生在面試中表現不好,就會覺得自己是不是拖累了我,丟了我的臉。

從老師的角度思考,的確有可能是我教得不好,所以學生面試表現才會不佳,例如說我有地方教錯或是很重要的地方沒講到之類的,這就的確是我的問題,所以來自面試官的批評就必須要承受。

但如果是學生自己的問題呢?那這樣子我也要連帶承受批評不是很衰嗎?

不,我不會這樣覺得,而且也不應該這樣覺得。

因為如果是這樣的話,很容易就會造成「學生自助餐」,外面表現不好的學生一律切割,說那都是他們的問題;表現好的就通通把功勞攬在自己身上,說這都是自己厲害。

我打從心裡不覺得是這樣啊,我覺得如果學生有問題,老師也要連帶承受部分責任。我一樣會吃學生自助餐,但我的會長這樣:「表現好的都是學生自己厲害,表現不好的都是我的問題。」

話說「學生有問題,老師也要連帶承受部分責任」這句話是要看脈絡跟場合的,有些需要有些不需要。比如說學生面試時被問到「二維陣列是什麼」如果不知道,那我就會覺得是我的問題,怎麼這麼基本的東西我居然忘記講到。

但如果是面試時態度不佳或者是被問已經教過的問題卻答不出來,那的確是學生自己的問題。

除了拖累我以外,也有學生覺得會拖累到其他計畫的同學。

以我的角度思考,我會想說:「這計畫本來就有很多能力各異的同學,一個同學表現不好,沒辦法推論出其他也不好。我就知道有很多能力很強的學生。」

但是以面試官的角度思考,假設我今天面了兩三個同一個計畫出來的學生,結果表現都不怎麼樣,的確會影響到之後的其他面試(但前提是樣本數要夠多啦)。

以前的確有聽說過有某些公司不找某某機構培訓出來的人之類的,大概就是類似的道理,因為面過太多都太雷,就不想再浪費時間了。

總之有關於這個問題,我覺得學生如果出去面試時還要擔心是不是會拖累其他人的話也太累了,反正就去面試然後好好表現就對了。

寫到這邊的時候,我想到這種狀況很像是以前團體裡面會出現的「團體榮譽感」之類的,學生時期老師跟學校最愛用這種東西操控學生了。會說什麼整個班級就是一個團體,如果拿了整潔第一名,就是幫整個班級爭取榮譽;如果整潔不好,就是這整個班整潔都不好,會讓班上丟臉之類的。

我一直都很不喜歡這種把個人跟團體綁架在一起的概念,或許這就是我不喜歡參與團體的原因之一吧。

之前還有想過一個類似的問題,與教學完全無關但我想順便拿出來談一下。例如說假設今天有個台灣人在日本機場大鬧之類的,可能就會有人覺得「不要丟台灣人的臉」。

可是從理性的角度去思考,這個行為是跟個人有關,跟他的國籍應該沒什麼關係吧?一個台灣人這樣做,不能代表台灣人民的素質就是如何,只能代表「有一個台灣人他的行為素質很差」而已。

既然是個人的問題,那好像不應該與國籍扯上關係。

不過或許有一種合理的解釋,那就是儘管是個人行為,但這件事情會讓日本人在想到台灣時聯想到這個新聞,會對台灣的形象有負面的影響,因此才會「丟台灣的臉」。

談自信

之前就有說過自信真的是靠北難掌握的一個東西。

學生在求職的時候也能看出來這個現象,雖然學了半年但沒什麼自信,覺得自己好像還是找不到工作之類的。但這不是一件好事情,因為他們其實是有能力的,是能找到工作的。

自信與實力能相符是最好的,但大多數學生是實力大於自信的。

這邊我給他們的建議是透過求職建立自信,你可能會得到面試官的稱讚,會拿到 offer,就可以一步步把自信建立起來,知道自己其實是有這個能力的。

不過也可以換個角度來想想,是不是課程上能做什麼來改善這點?例如說把課程強度增加,盡量與之後工作內容不要差異太多,是不是就能讓他們變得比較有自信?

或者也可以把期末專題變成強制的,讓大家一定要做出一個比較具有規模的東西,對於增加自信應該也會滿有幫助的。

有些學生其實會讓我看到剛出社會的自己,我那時也是空有一身實力但沒太大自信,在求職上就會滿劣勢的。至於「空有一身實力」這件事當初我也不知道,是後來才體會到的,才發現原來那時自己已經比很多人都厲害。

以上是一些隨意的心得分享,大家加減看就好。

最後也祝學生們求職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