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像那些需要點閱率來養活自己的媒體,我在下標題時優先考慮的是自己對這標題的喜愛程度以及創意,原本想下個「好想工作室,是好想一起工作」之類的,後來想了想發現把我自己在 Profile 頁面的一段話拿來放上去也挺搭的,於是就這樣了。

好想工作室是個我一直很想去的地方,一年半前因緣際會認識那邊的老大 Howard 以後就想找個機會去參觀,畢竟聽了這麼多還不如自己走一遭,感受也會更真實一些。

剛好這次回台灣有些空檔,就敲定了時間去那邊參觀,運氣很好地選到了禮拜四,剛好是他們每週「想知道嗎」的分享會時間。接下來以我最喜愛的流水帳方式記錄一下我去參觀的整個過程。

如果你不知道什麼是好想工作室也沒關係,接下來我也會介紹一下。

好想工作室位在台南文化產業創意園區裡面,離台南車站滿近的,步行十分鐘以內即可到達,先來講一下我去以前對好想工作室的理解。

根據我的理解,我不知道那邊怎麼賺錢,我也不知道那邊的營運模式是怎樣,我只知道他們提供了免費的程式培訓,而且模式很不一樣。不像傳統的培訓班或是補習班提供的是師資跟教材,那邊提供的是環境跟同儕,在那邊不會有人每天出題目給你,你想學什麼都自己想自己來,有 mentor 可以跟你討論或是給你一個大方向,但不會手把手教你,學習的部分完全靠你自己。

簡單來說就是你人過去那邊,然後說我想學前端,前端的 mentor 就給你一些大方向,例如說:「那你先做個 todo list 好了」,HTML 怎麼寫、CSS 怎麼寫、JS 怎麼寫就是你自己要去研究的東西,但如果碰到任何問題都可以問旁邊的同學或是 mentor。

就像我上面所說的,它提供的是環境。請大家記住環境這個詞,因為這是這篇文章的文眼,哪天你看到這篇文章被放到國文考卷上並且要你賞析的時候,答案選「環境」就對了。

想更理解內部的人的說法的話,可參考:好想工作室 - 讓自己選擇想做的事

我以前在教學心得裡面也有提過好想工作室的教學模式:

好想工作室作為例子,他們選擇了什麼都不教。你有問題你可以問,然後那邊的人會給你一堆任務要你去做,但不會直接教你也不會上課。他們藉由這樣子的方式來培養自學能力,一旦結業了,就能確保你一定擁有自學能力  — — 因為你就是這樣走過來的。

而這種模式的 trade-off 就是時間,拿長一點的時間來換自學能力。以我自己的課程來說我就選擇犧牲一點自學能力來把時間弄得更短。這兩者沒有優劣,只有選擇。

以上差不多就是我去以前對好想工作室的理解。

總之呢,一到好想工作室以後發現分享會的時間差不多到了,台前的人已經在準備,Howard 邊帶著我介紹工作室環境邊介紹幾個今天也有來的朋友們,像是介紹區塊鏈的 Panda、往 YouTuber 邁進的 Big Boy Can Code 還有一位高雄前端社群的朋友。

再來就是跟 Howard 在後面坐著聊聊,主要是聊一下好想工作室到底是個怎樣的地方以及經營的模式是如何,下面總結一下我自己的理解,如果有誤的話可以留言或是私訊跟我說:

在好想工作室裡面,組成的人主要有兩種:學員跟進駐者,學員就是我前面講的那些來學程式的人,想來這邊學程式唯一的門檻就是把你的時間拿出來,禮拜一到五每天都來,沒辦法付出足夠的決心或時間的話這邊不適合你。

另一群進駐者就是把這個工作室當成 co-working space,有固定坐位可以來上班,比較多的都是 SOHO 族或是可以 remote 的工作,所以時間彈性很多。以場地的費用來說,其實進駐者繳的租金就差不多能夠打平,所以 Howard 說好想工作室「不會死」,只要不死,就有一大堆事情可以做。

好的,現在有了進駐者有了學員,然後呢?進駐者就都做自己的,學員也學自己的,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根據 Howard 的說法,他覺得工程師雖然一般給人的感覺是不善交流,但其實不是的,當看到旁邊有人在講一些技術相關的話題時,常常會忍不住就跑過去一起參與討論。而好想工作室呈現出來的結果,就證明了這個理論。

所以進駐者在那邊不只是埋頭工作,還會時不時跑去跟學生交流,所以學生如果有任何問題,除了問你旁邊的同學以外,也能夠去問已經在工作的開發者。我仔細想一想發現這個真的很不錯,這是很多地方都做不到或是想不到可以做的事。

甚至連我上面提到的 mentor,其實也不是專職來做這個,而是他們本身就有其他的工作(例如說接案)之類的,當 mentor 只是順便,只是因為他想要教,所以他就是 mentor。

舉例來說,如果我今天找到了一份 remote 的工作然後進駐好想工作室,我想教大家寫廢文,於是我在這邊就可以開一個寫廢文的班級並招收學員,我工作之餘的時間就可以來當 mentor 給他們一些方向。Howard 説分享與交流這兩件事情在工程師這個圈子本來就特別明顯,看看 GitHub,看看那些技術文章跟社群分享。

所以學員來這邊有一個良好的環境可以學習,因為碰到什麼問題都有人可以問,進駐者在這邊也不會覺得無聊,閒暇之餘可以去跟學員聊聊天或是發揮自己熱心助人的本性幫助他們解決問題。

儘管來這邊的學員沒有收任何費用,但潛移默化底下就會對這邊有非常強大的認同感,當別人問到你要去哪學程式時,二話不說直接推薦好想工作室,而也有部分學生學成之後想要接案,繼續待在好想工作室變成進駐者。

一但這樣的良性循環成立以後,這邊就會聚集越來越多好的資訊人才,你有案子想發包可能會優先考慮到這裡,你企業想找人才也有可能優先考量到這,因為你知道這邊出來的人都是好的人才。

在台灣 co-working space 一大堆,做實體培訓班的也不少,但你很少看到有人把這兩者合在一起,產生出一個富有能量、讓交流與分享變得何其容易的一個空間。

關於分享

在講這個段落以前,先跟你說聲不好意思,麻煩幫我滑到最上面看看我 po 的那張照片,仔細看你會發現前面正在分享某個主題,台下有人在聽也有人專心工作,甚至還有人在討論其他東西。

這就是 Howard 想要的,他說他不覺得上台分享一定是個什麼很盛大很隆重的事,主題也不一定要很周全很完整,你想分享什麼就分享什麼。這不是 conference,只是上台分享講講話而已。

其實我也講過類似的東西,我說寫 blog 不一定要像我那樣 po 一篇完整的文章,我早期的文章也是 po 五個連結就一篇,把它當筆記在用。部落格是寫給自己看的,不是寫給別人看的,你就當筆記本在用也行。想寫就寫,不想寫就不寫,就是這麼簡單的一件事,何必搞得那麼有壓力。

在好想工作室分享就是這樣的一件事,你想講什麼就上台去講,底下的人不想聽就不聽,想做自己的就做自己的,其實是滿特別的一個景象。原本認為分享一定要是件嚴肅的事情的學員也會被這個給影響到,自己之後就願意上台去分享,讓分享這件事情變得很輕鬆,畢竟這就是分享的本質。

我有問 Howard 説那些進駐者不會覺得這樣很吵嗎?他說覺得吵可以戴耳機,或如果真的很不喜歡這樣的模式,那就不會進駐到這裡來了。說的也是,這邊風格就是這樣,不喜歡的話去其他地方也行。

老實說好想工作室不會是我想「工作」的地方,因為我很怕吵,怕爆,而且我又不喜歡戴那種與世隔絕的耳機,我需要聽到背景聲音,因此對我來說工作地點的首選是安靜,之前待過的混 hun會被我大力誇讚也是因為超級安靜。

如果哪天我真的去那裡待一陣子,比較有可能的就是去那邊繼續開我的程式導師實驗計畫並且幫助那裡的學員解惑,或如果能把這套搬過去的話應該也滿有趣的。

那天除了去參觀以外,也有上台做了點分享,要我分享我本來就很 ok 啦,只是不知道大家想聽什麼主題,Howard 說想聽為什麼我要來做教學,我就把這個主題稍微講了一下,接著開放的 QA 時間大家的問題也都滿踴躍的,最後好像講了一個多小時,比我預期中的還久。

我一直認為「將心比心」是進步的關鍵,所以我下台後都會想一下自己如果坐在台下是聽眾的話對講者有什麼期待。可以改進的第一點是用 sli.do 讓大家提問,收集問題跟統計都比較有效率;第二點是先跟大家告知我理解錯問題或是答的太久可以提醒我(可能大家不好意思當面提醒,這邊如果用網頁來做應該比較好)。

因為身為聽眾有時候會覺得講者廢話很多,就已經把問題答完了還是要鬼打牆重複一遍,有點浪費時間,所以自己當講者時就會希望不要有這種情況發生;或是回答落落長以後提問人說:「不好意思,我剛剛的問題其實是…」,如果可以在開頭先確認或者是開放提問人打斷問題會更有效率一點。

與學員的交流

其實我去好想工作室最想做的是跟那邊的學生交流,想知道他們在那裡的學習模式以及心得感想,或者是隨意聊聊也行,也滿好奇他們對我有哪些想問的。

人最有趣的地方就在於每個人的背景都不一樣。我以前認為自己的背景很特別,後來發現不是自己的背景很特別,而是所有人的背景都很特別,因為都是獨一無二的。就算你認為自己的背景很「一般」,在眾多特別的人裡面,你的「一般」反而也是一種特別。

在那邊我碰到資工系畢業的學生、想要自己出來創業的學員、去過資策會的學員、去過 42 的學員(超酷)、跟我一樣喜愛 FREITAG 的同好,聽過在香港開戶的慘痛故事、幫忙買賣線上遊戲虛寶卻發現事情並不單純等等,每個學員都有自己的故事、自己的理由,但來這裡的目標是一致的,就是想學程式。

你想跟誰聊天就坐到旁邊去簡單打個招呼就可以開始聊了,也很常看到學員們彼此間互相討論的情況。Howard 説那種社群技術交流活動最精彩的都不是那些講者帶來的主題,而是會後的交流時間(雖然我都直接跳過交流時間先閃人就是了),他想做的就是把那段交流時間無限延伸後放來這裡,讓好想工作室隨時都處在一個方便交流與分享的狀態。

從我這次去的經驗看來,他做到了,而且做得很不錯。

總結

這次去參觀收穫滿滿,我也一直在想這次參觀之後給我的啟發以及可以帶回家思考的東西有哪些。

我想了想,大概就是:

  1. 如果我很喜歡這模式,我有把它複製到台北的可能性嗎?
  2. 經營工作室本身活得下去但賺不了什麼錢,對我來說是 ok 的嗎?
  3. 如果我有機會複製,我會想改造或是加強哪些地方?
  4. 這次參觀的心得有沒有機會融入進我自己的教學並帶來一些改變?
  5. 沒有第五點,只是因為四不吉利所以多補一項

第一天去的時候我在那裡待到晚上十一點才回去,第二天早上也去那串門子簡單待了半個小時,要說有特別聊什麼主題的話,其實也沒有,就都是想到什麼就聊什麼。

我想起以前實習時的兩個小故事,第一個小故事是在恆春採訪某個做鞋子的店家時,老闆說要把「人」放在心裡,「人」永遠都是最重要的。第二個小故事是那時的老闆跟我說交談的容易程度取決於你對對方的好奇有多少,越好奇,就越能順利地聊天。

會喜歡好想工作室這個地方,主因大概是與我本身的理念相符合,就像我喜歡 Stripe 一樣,有種找到知音同好的感覺。

這篇其實只是簡單記錄一下去那邊的心得,還有很多東西是需要一陣子消化的,最後再次感謝 Howard 的招待以及當天我接觸過的所有人,因為我懶得一個個點出來(也點不出來)所以就一起感謝了,也要感謝 Web camp 的 Chris,以後還有很多機會可以再交流。對於 Web 班正在學前端的同學我有開我 Lidemy 上面的課給他們看,希望會有幫助,有什麼回饋(好的壞都行)都可以再跟我說。

大概就是這樣了,如果你本來不知道這個地方,但看完我這篇文章產生興趣的話,歡迎聯絡 Howard,他很歡迎任何對好想工作室有興趣的人實際走一遭來體驗看看。